張愛玲的作品《色戒》被拍成電影后,引起了很大的反響。
因為那三段讓人臉紅心跳的[大尺度]戲碼,讓這部愛國劇披上了[色.情]的外衣。
而劇中美麗的湯唯,扮演的女學生王佳芝,更是對易先生由恨生愛,慢慢淪陷,最后放棄了絕佳的刺殺機會,然后被處死。
然而,事實上,這部劇是有原型的,王佳芝的原型不僅是一位民國名媛,還是個中日混血,一直到最后,她也沒有愛上「易先生」,也沒有背叛組織。
她就是鄭蘋如,如果沒有張愛玲的小說還有李安的電影,她恐怕連名字都不會被人知曉。
鄭蘋如的母親是一個日本人,但她嫁給鄭蘋如的父親鄭鉞后,就逐漸擺脫了自己的民族偏見。
鄭鉞是位國民黨高官,早先追隨孫中山左右。
在這樣的氛圍下,小小的鄭蘋如從小就三觀極正,也有一腔愛國熱情。
後來,鄭鉞擔任負擔大學的教授,又擔任上海大法院的法官,給鄭蘋如提供了優渥的生活環境,鄭蘋如逐漸成長為一個妥妥的名媛。
她長得又很美,在這樣的環境的滋養下,更是出落得越發動人了。
曾經和胡蝶、陸小曼、阮玲玉等名人一起登上過《良友》畫報的封面。
按理說,這樣優渥的生活環境,鄭蘋如本應過著非常閑適,不理俗事的生活。
可恰恰相反,那時候正值中日戰爭爆發時期,鄭蘋如非常熱衷于抗日活動,經常為傷兵做衣服,也常常寫畫報,做演講,宣傳「打倒日本人」的理念。
鄭蘋如的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講,被當時的中統頭目陳寶驊相中,經過調查,發現她還精通日語,簡直就是當間諜、消滅漢奸的最佳人選。
于是,他就通過別人的引薦,認識了鄭蘋如,并向她表達了希望她能夠加入組織,一起抗戰的想法。
鄭蘋如欣然應允。
鄭蘋如利用自己的交際圈子獲得了許多有利的信息,後來,陳寶驊就想把一個重大任務,也就是刺殺有「丁屠夫」之稱的丁默邨。
此人是個特務頭子,心狠手辣,甚至連嬰兒都不放過。
而且行事極為小心,陳寶驊曾經多次派人暗殺他都沒能成功。
而陳寶驊之所以安排鄭蘋如去完成這個任務,主要是因為丁默邨非常好色,而鄭蘋如恰好長得極美,而且丁默邨在當漢奸之前,曾經是鄭蘋如所讀中學的名譽校長,也就是有一層師生關系。
這樣,鄭蘋如去接近丁默邨就不會那麼突兀了。
就這樣,鄭蘋如如愿接近了丁默邨,還幫著釋放了中統游擊隊隊長。
而丁默邨得知鄭蘋如有一半日本血統外,更加打消了疑慮,一頭扎進了美人懷中。
兩人就這樣談起了「戀愛」,期間鄭蘋如也多次找機會暗殺丁默邨,但對方還是非常警覺。
有一次,丁默邨送鄭蘋如到樓下,鄭蘋如邀請他去家里小坐,家里埋伏了中統的人。
面對美人的盛情邀約,丁默邨差點沒把持住,但最后還是拒絕了。
而另外一次絕佳的機會,就是像影片中演的那樣。
鄭蘋如向丁默邨撒嬌稱要一個圣誕禮物,他以為這是鄭蘋如的突然興起,就答應了她一起去選。
結果,在選購的時候,丁默邨敏感得發現周圍有一些人似乎在時不時地盯著自己,這引起了他的警覺,直接拋下鄭蘋如向門外奔去。
然后一步就坐上了自己那輛刀槍不入的防彈車。
最后,周圍的暗殺人員都沒來得及開槍,反而把鄭蘋如暴露了。
鄭蘋如被毒打折磨,但她卻始終不承認自己的真實目的,只說是因為吃醋。
丁默邨當時為色所迷,沒有像電影中那樣立刻處死鄭蘋如,結果鄭蘋如死在了丁默邨的老婆和幾個姨太太手下。
她犧牲自我的大好年華,為理想而獻身,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感動。
只不過關于這部劇是不是以鄭蘋如為原型,當年電影放出來的時候,確實引起了很大的爭議。
很多人覺得,不能憑借一點點相似的橋段就硬往英雄上靠,而張愛玲寫書的時候,其實就是想歌頌愛情。
對抗日英雄做這樣的改編,對他們其實是有些褻瀆的。
不過。不管怎樣,能夠用這部片子,讓大家認識一個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女英雄,也算是一件幸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