遂寧人老何20多年前來成都打工,和妻子辛苦了半輩子,終于拿出全部積蓄在新都買了一套房,沒成想這套房子還沒入住,就被人私下賤賣了,而賣房人就是他們的兒子小何。
新都這套房是5年前買的,老何兩口子當時拿出全部積蓄220萬元,之后又貸款70萬元付了首付,這對務農出身的他來說,是人生一件大事,之后老兩口就滿懷欣喜的裝修,直到房子被賣出去,仍然被蒙在鼓里。
為什麼老兩口的房子能被兒子偷偷賣出去?因為老何買房時已年逾六旬,不允許貸款,只能以小何的名義貸款,所以房產證上寫了小何名字,為后來的事埋下隱患。
直到兩年后,老兩口才得知房子已經不是自己的了,而是被兒子以170萬的低價賤賣了,而房子市價在260萬以上。
至于換來的錢,都被小何沖進了網游。老何急了,急忙聯系買家,買家不同意退房,現在老何等于房也沒有,錢也沒有,一輩子白忙活了。
老何用摔倒了再也爬不起來形容一家人的未來,他和妻子年歲已大,兒子沒有文化,希望從何而來?
老何夫婦
小何現在是一名保安,仍然和父母在一起住,因為房子被他賣了,他沒有其他地方住,但他住在單位,不敢回家,回家父親會打他。
當時小何賣房子時并沒有工作,是朋友拉著他去打怪升級,在游戲中他尋找到了生活中尋找不到的快樂,很快沉迷進去。
打著打著,小何發現自己跟不上別人升級的節奏,不投入錢是不行的,恰巧這時有個房產中介出現了,說可以考慮幫他聯系賣房子,就在小何猶豫時,又有買家對中介報價170萬。
中介告訴小何,170萬的價格已經很高了,什麼都不懂的小何就這樣將房子賣了,他根本不知道的是,自己那套房子市價起碼60萬。
小何拿出了一部分錢用在還了銀行貸款,其余錢用在了打游戲和吃喝玩樂上,他根本不知道做裝修工的父親和做保潔的母親這些年吃了多少苦,才辛辛苦苦賺了這麼點錢,因為母親一直比較疼他,所以他也不知道生活的沉重。
小何在現實中一無是處,游戲給了他現實中無法帶來的體驗感,或許正是因為他的一無是處,中介才找到他而不找別人吧?
老何夫婦
老何為何打算追回房子呢?因為他覺得買家沒有購房資格,按新都區規定,要想在當地買房要麼有當地戶口,要麼繳納滿一定期限社保,而買房的王女士沒有戶口,社保只繳納了10個月,不符合條件。
而老何看到了兒子和買家那份兒合同,上面規定當年五一之前若沒過戶的話則按違約處理,他認為王女士當時不具備購房資格,到了規定時間無法正常過戶,所以老何覺得這是一份無效合同。
老何也曾上門找到王女士,但沒有敲開門,小何也曾給王女士打電話,告知當初賣低了,想讓王女士補差價,被王女士懟了回去,因為當初賣房時對方曾告訴王女士,是因為公司急用錢才賤賣的。
王女士更不同意自己不具備買房資格一說,她老公是新都戶口,她家具備購房資格,何家往回要房子,王女士也是一肚子氣,她要求對方按合同盡快過戶,否則申請強制執行,畢竟她替小何補了按揭款,但小何不給房子過戶就急忙隱身了。
為此事,兩家人打了三場官司,每一次都是何家輸,看不到任何要求房子的希望。
小何
何家有三個孩子,小何是最小的一個,也是父母最寵溺的一個,這些年父母都把精力用到打工賺買房錢上,所以忽視了對小何的管教。
小何犯了錯誤后,不敢回家,而老何也有繼續和王女士商討的意愿,苦于對方無意愿,所以老何找到電台,參加了一檔家庭情感調解節目,希望借助媒體力量幫助自己討回房子。
電台也請來了小何,在演播間內,老何終于見到了兒子小何,他上去就對小何拳打腳踢,小何內心充滿恐懼,臉上也帶著愧疚的顏色。
在節目現場,專業人士告訴老何夫婦,想把房子要回來萬無可能,但現在房價已經下降了,你們可以和王女士協商再把房子買回來。老何聽了后苦笑,手里哪還有錢啊?
心理咨詢師也告誡老何,就當花錢給兒子買個教訓吧,讓他通過這件事成熟起來,現在兒子犯錯誤,總比你們七老八十下不來床時犯錯誤要好。
小何在現場給父母跪下,流下了懺悔的淚水,他當著大家的面立下誓言,以后一定好好工作,掙錢上交父母,老何聽后嘆了一口氣,事已至此,還能怎樣呢?
老何痛心疾首
俗話說,子不教父之過,小何這麼敗家,到底是誰之過錯?歸根結底還是老何夫婦啊,只負責生養不負責教育的后果。
有一個細節我們需要注意到,老何買的這個房子署兒子名,據說還打算將來做婚房,而老何有三個孩子,為何把畢生積蓄買的房子只個小何?唯一的解釋,就是父母偏愛這個兒子,要麼他是唯一的男孩,要麼他是年紀最小的那個。
小何的確是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的,尤其是母親,對他基本有求必應,所以小何是腦海里根本沒有生活之苦這個概念,他所感受到的生活,只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。
事實上小何家庭并不富裕,父親是裝修工,收入饑一頓飽一頓不穩定,而買房錢全是來自父親的積蓄,因為母親做保潔每個月5000元的收入,已經全部貼補家用。
看來,敗家與否與家庭條件關系不大,和教育關系比較大,親子教育上,老何夫婦角色是缺失的,他們一門心思想著賺錢買房子,對兒子的成長缺乏關注,更談不上教育。
在只有寵溺沒有引導的教育下長大,小何走到這一步不足為奇。
小何
缺乏教育的結果,造成小何的內心是迷茫,奮斗目標的缺失,他在網絡上投入這麼大精力,為的是彌補現實中得不到的尊重,很多網癮青少年都有這種心態。
小何賣房時是無業青年,已經24歲仍在啃老,說明他在校園時學習并不好,學歷不會高。
一個在學生時代不好好學習,走上社會后又不好找工作的青年,可謂一無是處,相信小何也能深深體會到一無是處的挫敗感。
小何畢竟是血氣方剛的成年男子,他需要找到一個情緒的傾瀉口和內心的平衡點,這時網游出現在了小何面前,在網游虛幻的世界里,所有人都是從零起步打怪升級,沒有學歷高低之分,也沒有身份地位的差距,誰玩得好誰就可以做到大,恰恰填平了小何的挫敗感。
可再好的網游,也由人來玩,是人就要分出三六九等,當小何發現必須要花錢才能買到更好的裝備時,他已經沉迷其中,最后利令智昏賣了房。
事實證明,網游就是現實社會的延續,不在現實中讓自己強大起來,游戲賬號都養不出來,可惜小何明白這個道理的代價太大。
小何跪拜父母
在這件事上,何家人只能當做花錢買教訓,如果通過這件事能夠讓全家人的認知上升一個檔次,這個教訓也沒有白買。
第一個教訓送給老何夫婦,讓老兩口明白,人生不只有賺錢,生孩子不只為了養老,生活沒有那麼多固定模板,但悲劇都是有根源的,如果對兒子的教育能夠上點兒心,或者早點讓他走上社會擁有獨立生活能力,是不是保住了房子?
當然,對父母的教訓再深刻,父母也不能再重新生養兒子,主要吸取教訓的人應該是小何,通過這件事,他實實在在得到了教訓,他終于明白父母賺錢并不容易,自己以前的幸福在于父母保護得好,他更明白了網游害人,以及過往不努力給自己人生耽誤了多少。
好在小何只有24歲,年輕就是資本,只要他從現在振作起來,改掉身上的劣習,從內心深刻認識到錯誤,他就有翻身的機會,到那時候,可能是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。
人的一生,總要或多或少犯點兒錯誤,有的是小錯誤,有的是大錯誤,不管怎麼犯,要看這個錯誤犯的有沒有意義,對吧?
母親拉起小何
結語:
在這件事上,王女士沒有任何過錯,最終的判決,也尊重了最初的契約精神,這也給何家人上了一堂法律課。
王女士當初和小何簽訂購房協議時,把權責義務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別管怎麼低于市場價,只要小何是成年人,他簽的合同就有法律效力,誰讓你簽呢?
所以,這紙合同更像是對小何的告誡,時刻提醒他是一個成年人,已經有權力做決定了,只是這個道理是小何虧了20萬才換來的。
同時也告誡我們旁觀者,生活不是游戲,游戲代替不了生活,在游戲里倒下無數次可以重來,在生活里倒下一次就可能再也站不起來了。
簽合同需謹慎,做人做事更應該本本分分,才能活得四平八穩。